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从《画杨桃》一课谈学习主题的构建

从《画杨桃》一课谈学习主题的构建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从《画杨桃》一课谈学习主题的构建

          海盐实验小学  周晓敏

 

【教学设计】

 

画杨桃

浙教版语文第八册第23课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理解文章内容。

2、懂得杨桃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状。

3、初步懂得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的道理,领悟到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准备:杨桃、话筒夹、茶壶图]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懂得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的道理,领悟到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呢?(课件出示爸爸的话—读)

今天这堂课我们也要像美术课一样去画一画杨桃。(出示杨桃,夹在话筒架上,放在学生中间),我们不画这个竿子,只画杨桃,不用画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廓就可以。(5分钟时间作画)

二、            从评画入手,研读课文

现在我们来看几位同学画的杨桃,我们不管他画得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懂了吗?你要想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你在评价的时候就得引用课文的有关语句。用课文中的话来说他理解了或者没有理解,听懂这个意思了没有?

  第一幅画:(画正确的)

(教师投影学生的画1)

1、确定画者的位子(定下观察角度)  

2、通过学生对这位评价这的评价,了解评价者不能站在自己的位子上评价别人的画,引出重点句“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读”理解:“审视” ,认真地,有检测、检查的眼光去看。

3、引出“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座位上—读。”   刚才你们找到一句是老师去画画人的位置上去看、去审视,还有哪里? 

(1)哪几个同学?

(2)笑人家不对的几个同学,请他们干什么?

(3)纠正评价者评价位置的错误,应该在观察者的位子上观察、评价。

(4)老师为什么要自己走到那位同学的位子上,也让笑的同学走过去?

4、引出“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读”    评价者走到观察者的位子上在进行评价,用上课文中的话:“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5、举例巩固    出示从上往下看时茶壶的样子   指导:你们为什么猜不出,看不出我画的是什么画?因为你们用的是常用的,常看到的那种观察角度。很多同学都见过茶壶吧……现在,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东西就有不同的结论,这回明白了没有?

6、引出“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你(画画者)自己觉得画得怎样?用课文中的话(读)。

7、引出父亲的话   父亲的话他做到了吗?“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读”

 

第二幅图:(没有按照观察到的画)

1、评价者的评价位置

2、引出“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这位画画的同学犯了一个怎样的错误?(想当然,画走了样),这位同学想的杨桃有“翅膀”,就按照平常对杨桃的印象来画了,对不对?那应该怎样呢?

3、引出“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读”     要想不“想当然”,要想不画走样,应该怎么办?

4、比较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为什么那么相似?   小结:对画画是这样的态度,其实他们有经验,觉得做事情的正确方法是这样的,所以父亲说的是这样,老师说的也是这样的。

5、课文含义  

 

三、            目标升华

1、抓重点段、重点句

第一自然段    板书:爸爸的话

第二自然段    板书:我的画

第十八自然段  板书:老师的话

2、概括学习方法

我们学习课文就找抓住文章的……(重点段),找到重点段以后学习是应该抓住里面的……(重点句),现在你能不能分别用八个字概括这些重点句呢?

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3、联系生活实际

比如我今天上学来的时候,走到街上看到一个老伯伯,在逗一只猴子招人看,在耍猴,我被他吸引了,一下子忘了上学的时间了,等想起来了,跑到学校里迟到了。老师问我:“你怎么迟到了?”那么根据“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这个要求,我应该怎样说呢?(实事求是)

四、            联系生活,象想拓展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创新:

    以上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这条主线展开,设计了“画”与“评”两个教学环节,其中学生用书上的语句评不同的3幅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了学习内容,应该说思路比较清晰。但是我这个教学设计对教材的大部分内容进行了重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这样的形式比较新颖,而且比较活,不一定能马上抓住重点句回答,但这样“画”与“评”的设计应该说是一个亮点,学生通过评画来学习课文内容,完全遵循了学生是学生的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是学生在领着老师行走。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比较灵活、新颖,但是我充分考虑了我们班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教学能力后发现这样设计对于我们班还有我来说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1、“跳一跳,摘不到桃子” 

我们班有比较大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理解水平、分析能力等较差。因此,这样根据画来找文章中相应的内容,再去理解,这个要求比较高,很多同学可能无法用课文中的语句评价画,从而也无法顺利地理解课文。比如,评价者在自己的座位上评价同学的画,其实这个过程是错的,这就需要学生先判断出这一错误动作,再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像这样的评画过程其实还有好几个环节,学生评价起来比较困难。

2、自身水平有限,课堂分析、调控能力比较薄弱

虽然学生学了这一课以后都能达成“懂得杨桃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状。了解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的道理”这个教学目标。但是其实对于老师来说,这个引导的过程非常艰辛,考验的不仅是教师的语文知识,更是考验老师的调控、引导能力。这样的3幅画这张大渔网撒下去,全靠老师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水平去收拢来,而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无论是语文知识还是教学能力都比较有限,对于学生的引导方面能力不够,对于一些偶发事件处理的教育机智也比较弱,因此还是决定采取一个比较朴实,但是思路非常清晰的教学设计。以下就是我重新设计的教案。

 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annianji_488_20130.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